中国是世界上最活跃的双边投资条约(BIT)缔结国之一,截止到2019年底,中国已经同149个国家签订了BIT。本文首先介绍二十世纪中后期世界范围内BIT的大量签署情况,分析BIT快速发展的原因,然后考察中国与其他国家签署BIT的历史,最后探讨BIT对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正面作用。随着全球化浪潮的发展,跨国投资保护逐渐成为各国关注的问题。签署双边投资协定有助于为本国企业赴外国投资提供法律保障,也可以吸引外国投资者来本国投资,促进本国经济发展。中国政府和企业都应该充分利用已经签订的大量BIT,使中国的对外投资行为更规范化,享受更高水平的法律保护。

二十世纪中后期BIT数量激增源于国际环境变化
二十世纪中后期,世界范围内BIT的签署数量出现了激增。根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UNCTAD)的统计,全球范围内生效的BIT数量从1969年的1个,快速增长到1989年的385个,2000年达到1857个,2010年超过2700个。产生这一趋势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发达国家逐步放弃了对本国企业海外投资的外交保护,转而签署BIT保护本国企业利益。第二,随着发展中国家独立浪潮和国有化运动,发达国家更需要BIT来约束发展中国家的行为。第三,1970年代两次石油危机后,发达国家积极鼓励企业“走出去”,BIT有助于企业境外经营。第四,1990年代后社会主义阵营解体,东欧和独联体国家也加入了BIT签署的行列。
中国BIT签署历史反映对外开放思路转变
中国于1982年同瑞典签署了第一个BIT,此后中国BIT签署数量呈现稳步上升趋势。根据中国商务部数据,截止到2003年,中国已签署了109个BIT;到2010年增加到127个;2019年底,中国共签署了149个有效BIT。中国BIT签署历史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982-1991年,主要与发达国家签署,体现准备改革开放的策略;1992-2001年,与发展中国家签署BIT更多,反映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政策转变;2001年加入WTO后,中国BIT签署工作进入快车道,大量BIT签署反映了中国高度重视利用外资促进经济建设。近年来,中国BIT签署工作趋于平稳,并开始更新老BIT,加强对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考虑。
BIT对中国企业“走出去”具有积极作用
自21世纪以来,中国政府大力支持企业“走出去”,对外直接投资呈现高速增长态势。根据商务部数据,2003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额为29亿美元,到2018年已增长到1296亿美元。在“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下,预计未来中国对外投资还将持续增长。中国企业“走出去”过程中,所面临的风险也在增加,存在法律纠纷的可能性上升。中国已经签署的大量高质量BIT为中国企业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保障,其中包含投资保护、争端解决、补偿赔付等内容。BIT的存在也可以避免双重征税,降低企业成本。因此,中国企业要积极学习BIT的相关内容,利用好BIT提供的法律工具,使自身的海外投资活动更规范化,在维护自身权益的同时也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
中国应积极参与国际投资规则制定
当前,全球范围内的多边投资条约制定工作进展缓慢。主要原因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一些重要问题上意见分歧较大。鉴于此,双边投资条约在可预见的未来仍将是国际投资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已签署了大量BIT,下一步还应加强与主要经济体之间BIT网络建设。与此同时,中国也应该积极参与国际投资多边条约的谈判,在融入全球经济的同时,也要维护自身利益,使中国能够在国际投资规则制定中发出自己的声音。BIT的签署是支持对外投资的重要措施,中国政府应该在继续推进BIT签署的同时,也要积极指导企业学习和运用BIT,使中国的对外投资真正受益。
本文介绍了二十世纪中后期全球BIT数量激增的情况,分析了产生这一趋势的主要原因。文章考察了中国BIT签署的历史进程,归纳出不同时期签署BIT背后的战略思考。最后,文章探讨了BIT对支持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正面作用,并提出中国应积极参与国际投资规则制定,在支持企业的同时也要引导企业规范化运用B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