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土地投资已成为当下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热点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农村土地制度经历了从集体所有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转变。这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提高,但也导致了土地碎片化问题。当前,中国正处于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阶段,进一步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探索农村土地有效流转,筹集土地股份合作制度,构建统一开放的国家耕地市场,实现规模经营已成为大势所趋。但是改革也面临着确保农民利益、维护耕地红线、防止土地财政化等方面的挑战。如何在改革中维护农民权益、保护生态环境、防范经济社会风险,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提高了农业生产率但也导致了土地碎片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将集体所有的土地承包给农户经营,这有效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农业生产率。但是随着人口增加和继承分割,导致土地进一步碎片化,平均每户农民仅有不到1亩地,大大制约了农业规模化发展。当前,在城镇化、农业产业化的大背景下,如何进行土地流转,实现适度规模经营,使土地资源向效益较高的部门流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建立统一开放的国家耕地市场有助于土地规模经营
为实现土地的规模化经营,建立统一开放的国家耕地市场,推进土地股份合作制度,放宽土地流转政策,将有助于土地向大户和龙头企业流转。这不仅可以盘活农村闲置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也可以通过发放土地股份红利,增加农民收入,维护农民利益。但是在土地流转中,也要注意防止土地兼并,保护中小农户的土地权益,防止贫富分化。政府还应建立土地收益分配的长效机制,使农民真正从土地资源获益。
规范土地财政行为,防止土地财政化风险
近年来,部分地方政府对耕地占补平衡存在着变相摊派、强制占补的行为,严重影响了农民的土地权益。这种土地财政化现象损害了农民利益,不利于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因此,必须严格规范土地财政行为,坚决制止各类变相占补行为,防止土地财政化;同时,进一步理顺中央和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加大对主粮产区的转移支付力度,减少地方对土地出让收入的依赖。
保护耕地红线,防止非农化乱占用耕地
保护耕地红线,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措施。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保护优质耕地尤为重要。因此,政府部门要严格执行耕地占补平衡政策,严禁以任何名义非农建设占用基本农田。同时,要科学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加大对永久基本农田特别是重要农产区的保护力度。在进行城镇化建设时,要优先利用存量建设用地,不能以牺牲农业利益为代价进行城镇扩张。
农村土地投资改革应在保障农民利益的前提下进行,防止土地财政化和非农化乱占用耕地。同时还应建立统一开放的耕地市场,实现土地规模经营,从而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这样才能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进一步推动中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